-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08/04]
-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08/04]
-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版面[08/04]
震后雷达卫星地图显示海螺沟冰川有较显著形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贡嘎山主峰东侧海螺沟、磨子沟、燕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及其后缘山体均监测到较显著形变信号,主峰西侧冰川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 近期海螺沟冰川冰瀑布
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贡嘎山主峰东侧海螺沟、磨子沟、燕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及其后缘山体均监测到较显著形变信号,主峰西侧冰川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
近期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发生的几次较大规模冰崩 刘巧供图
结果还显示,海螺沟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在前缘冰瀑布位置监测到较大范围的连续形变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位移量最大约30米。
“9·5”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区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 李为乐供图
9月14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近日该实验室李为乐教授团队利用泸定地震前8月26日和震后9月7日两期欧洲航天局哨兵1号雷达卫星升轨强度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计算得到了贡嘎山主峰周边冰川形变结果。
9月5日,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附近的贡嘎山主峰周边冰川、尤其是海螺沟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如何?备受社会关切。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记者了解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加入省有关部门的有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航拍项目,其中就包含了对海螺沟冰川的航拍任务。飞机已于12日抵达磨西镇,将择机对冰川进行可见光和激光雷达数据拍摄,届时有望获取一手资料。
当前,由磨西镇进入海螺沟景区的唯一道路在地震中破坏严重,仍在抢通中,专家团队无法进入进行现场观测。此外,山内复杂多变的云雨天气也制约了可见光遥感探测作业。
根据刘巧团队之前冰川观测结果,海螺沟冰川冰瀑布上游附近流速高达2一3米/天,夏季流速更高,超过4米/天;而冰瀑布主体区域,流速更高。因此本次地震期间基于哨兵雷达影像探测到的冰川流动应属正常范围,是否为地震活动对冰川的影响,还需结合地震前期冰流速的时序变化分析来综合判断。
震后,多方一直密切关注距离震中较近的海螺沟冰川是否异常。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长期从事冰川及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震后也密切关注海螺沟冰川动态。
“9·5”泸定地震贡嘎山冰川群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 李为乐供图
但他也注意到,震区上游在地震发生前后冰雪消融过程应有所加剧、冰缘失稳地貌扰动增强,叠加强降雨诱发冰川及其下游区域局部泥石流的可能性加大。后期还需持续监测,并结合野外现场调研,综合评估冰川异常可能引起的致灾性物源、水源变化对震区灾害的叠加影响。
基于光学影像提取的海螺沟冰川春季冰面流速(2018.04.04–2018.04.20) 刘巧供图
据了解,海螺沟冰瀑布之前与下游冰舌相连,近年来由于冰川持续减薄,已逐渐与冰舌断开。断开后的冰瀑布下端由于失去冰体应力支撑,发生崩解的频率和规模较过去明显增加,如有记录的在2018年4月3日、2018年8月18日、2022年4月30日发生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冰(雪)崩。刘巧指出,目前看来,海螺沟冰川在泸定地震期间的冰崩规模并不大,冰瀑布下方较长范围的平坦冰舌区域对崩塌下来的冰雪物质运动具有较好的缓冲,初步评估冰崩致灾或进一步形成灾害链的可能性较小。
2009年和2022年海螺沟冰川变化对比图 刘巧 摄
李为乐强调,上述结果仅为地震前后雷达卫星图像对比获取的结果,具备一定参考价值。但形变的具体程度和后续是否会造成冰崩等影响,仍无法下判断,需要后续利用机载平台获取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进行详细的形变调查和分析。
“9·5”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 李为乐供图
据了解,海螺沟冰川是世界上少有的低海拔内陆冰川,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后退严重。据刘巧提供的数据,自小冰期以来,冰川后退距离超过2公里,1966—2009年间观测到冰川平均每年后退约25—30米,而近期2016—2020年间退缩速率超过了50米/年,冰舌厚度减薄速率高达2—3米/年,其加速退化趋势较我国典型的大陆性冰川更快。
针对上述形变研究结果,刘巧提出,海螺沟冰川是一条流速相对较快的冰斗-山谷冰川,尤其是其冰瀑布附近区域冰流速更快。海螺沟冰川宽阔积累区的大量冰川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游输送,进入粒雪盆下游的狭窄谷地后收敛,立即汇入平均坡度高达35度的陡峭冰床谷地,形成了垂直高差高达1080米的冰瀑布,导致该段冰流速激增。
文章来源:《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网址: http://www.dzzhyhjbhzzs.cn/zonghexinwen/2022/0927/658.html